在历史的长河中,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。在《触龙说赵太后》中,有一句颇具哲理的话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然而,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中,确实存在一些特殊的例子,比如战国末期的赵括的母亲。尽管她对自己的儿子满怀关爱,但她的表达方式却相当不寻常,她的故事让人深感震惊。
提到赵括,很多人会想到一个成语:“纸上谈兵”,形象地概括了他的军事才能。实际上,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位国士,无论在能力上还是实战经验上都相当卓越。赵奢不仅在战争中屡次取得胜利,还曾击败过强大的秦国军队,被封号为马服君。他在指挥作战方面的独到见解也使得许多名将如廉颇对其十分佩服。赵奢是一位受到尊敬的将领,与其子相较,他的成就更为辉煌。
赵括年轻时对兵法颇有研究,他学习了许多军事书籍,对父亲的指挥风格如数家珍。然而,赵括的才能虽然光鲜,却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,这使得他的军事能力显得稍逊一筹。在长平之战前夕,由于赵王对赵括的夸口之辞颇为信任,于是决定将他与老将廉颇一同委以重任。然而,虽然廉颇在指挥上有着丰富的经验,但在此战中,实权却落在了赵括的手中。
展开剩余62%就在赵括即将出征之际,赵括的母亲前来找赵孝成王,情绪激动地诋毁自己的儿子,她言辞恳切,详尽地列举了赵括的种种缺点。历史文献中没有留存她的名字,后人简称她为赵母。根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的记载,赵母对赵王言辞恳请,强调儿子不适合担任将军,言下之意是希望能改变赵王原本的决定。
她详细地回忆起当年自己侍奉先锋父亲的经历,当时父亲身边有十多个食客和数百位朋友,而获得的赏赐从未私藏,总是用来馈赠他人。相比之下,赵括的行为却截然不同,他在军中毫无威望,归属于自己的财富却持续增加,常常用于购买土地和房产,这让赵母深感担忧。赵母用切身的例证来说明赵括为人处世的不同,希望王上三思而行,切勿任命儿子为将军。
然而,尽管赵母苦口婆心,赵王的决心已下,他坚定地表示:“吾计已决矣!”最终,赵王还是决定派赵括出征,与廉颇共同指挥长平之战。赵母无奈之下只好表示:“既然您坚决要让赵括出战,那我希望他如果有什么失误,不要连累到我。”赵王点头应允,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如赵母所预料的那般惨重。在长平之战中,赵括因指挥失误,导致45万赵军被歼灭,自己也戛然而终。此战不仅让赵国元气大伤,也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赵母这样一位不惜惜别心血的母亲,她直接表达对儿子的反对,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留情地捅刀子。人们不禁要问,这样一位母亲究竟应如何评价?在忠诚与爱情之间,她的选择是否公正合理,值得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聚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